書寫工具的演化

書寫工具的演化

中國文明五千年,其中指南針、造紙術、印刷術、火藥四大發明稱得上影響 人類文明發展深遠的科技。當造紙術仍未盛行,古人要怎樣處理文字紀錄呢?

秦代以前,有很長的時期以竹簡、木札和縑帛(素)作為書寫經典、傳記、冊命、 律令、書檄、信札、曆譜、簿籍和一切文書的主要材料。直到後來東漢產紙的技術流行民間,漸漸取代了簡帛作為主要的文字載體。據《後漢書》曰: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,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。縑貴而簡重,並不便於人。倫乃造意,用樹膚、麻頭及敝布、魚網以為紙。元興元年奏上之,帝善其能,自是莫不從用焉,故天下咸稱「蔡侯紙」。東漢之前文字寫於竹片內側,然後編織成一卷卷竹簡,而書寫於帛上的才稱 之為紙。因為帛太昂貴,而竹簡太重,兩者都不方便。直到蔡倫造紙才改變這個 情況。憑一句「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」不能盡知竹簡的製作。古人造竹簡的程序 並不簡單,經過至少五個步驟分別:一、選竹,挑選上等的竹筒。二、裁竹, 「截竹為筒,破以為牒」,把幾米高的竹筒裁剪成短身圓竹筒,再斷成一定寬度 的短身竹片。因竹簡文字不是寫在竹身表層,而是削去外表青皮後,寫於內側。 三、煮竹,用明火煮竹,煮沸過程加入不同防蟲植物,今人製作竹簡會選用山 奈、野花椒等防蟲植物。四、削竹,把煮沸好的竹筒削成竹片。五、烘竹,又名 「殺青」,風俗通曰:「殺青作簡書之。新竹有汗,後皆蠧,故作簡者。於火上 炙乾之。」,利用熱空氣烘乾竹身,加熱竹片,以防易於腐朽。烘乾好的竹片才成為書寫工具。

毛筆

最早的毛筆,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。毛筆之源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,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殘留之朱書與墨跡,系用毛筆所寫。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,而蒙恬實為毛筆之改良者。春秋、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,有“筆”、“聿”、“拂”等多種名稱。直到秦實行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,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“筆”。據正史書籍記載,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。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,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、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。東周的竹木簡、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。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,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。其後,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,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、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,及長沙馬王堆、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、甘肅省武威市、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、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,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。元代以後,以湖州為中心的製筆業日益興隆。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展時期——湖筆時期。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,為士林所愛,並得朝廷讚賞,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,乃至超過了宣筆,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,譽滿海內外。

羽毛筆

鵝毛筆在大約西元700年時普及,西方還沒有發明出鋼筆、鉛筆之前,鵝毛筆為主要的書寫工具。中世紀之前大多用蘆葦筆書寫,但之後漸漸為鵝毛筆所取代,書寫的材質為羊皮紙、莎草紙(或紙)。

鉛筆

1564年,英格蘭島受颶風襲擊,樹被拔起來之後,人們發現樹下有一大怪黑色的礦物質,那時巴羅代爾一帶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。受此啟發,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,用於寫字繪畫。1761年,德國化學家法伯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。他用水沖洗石墨,使石墨變成石墨粉,然後與硫磺、銻、松香混合,再將這種混合物成條,這比純石墨條的韌性大得多,也不大容易弄髒手。這就是最早的鉛筆。

鋼筆

關於蓄水鋼筆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追溯到10世紀,這種最早的蓄水鋼筆一直使用到18世紀。發展進程很緩慢,不過,直到第19世紀初期,在生產過程中發明了一種穩定加速流的鋼筆專利。只有3點關鍵的發明,卻使鋼筆成為廣泛受歡迎的書寫工具。這些發明就是:銥製的金鋼筆尖、硬橡膠和自由流動的墨水。第一種使用了上面三大關鍵發明的鋼筆,約在1850年代被製造出來。但直到1880年代時,才開始大量生產。20世紀初期,美國特門鋼筆陸續輸入中國,並在沿海城市設點經銷。

原子筆

1930年代匈牙利記者拜羅Mr.Biro發明了第一支原子筆(Ball Point Pen)- 一種用滾動的小球作為筆尖的筆,可以在手帕上、木材的表面上寫字,且不必灌墨水,剛發明的原子筆要價高達10元美金。這在當時可是很貴的。筆尖有一顆直徑約0.1公分的「小鋼珠」,它是由鉻和鋼的合金所製成的,非常耐壓、耐磨;小圓球在筆尖的窩裡,如果把筆滑過紙面,小圓球一滾動,就把頂在上方筆管內的墨水帶到紙上。這個小圓球是原子筆最大的特色所在。

文章參考/引用來源: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8 期 (2013 年 12 月)、維基百科、謝佳伶, 筆的演進 (2011-6-18)